管理階層的重要工具 : 「ABC策略性作業成本管理制度」 - 以流程的觀點看成本

減少無附加價值的作業與成本,提高企業資源利用效率與獲利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基本觀念: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之觀念,可追溯至兩個不同的來源。在 1960年代初期,美國奇異公司為有效管理逐漸增加的間接成本,組織一小組對公司的營運過程加以分析,將營運過程劃分為作業(activity),並且探討因作業而發生的成本。這是作業成本討論的濫觴。另外1970 年代與1980 年代初期,一些企業及管理顧問公司為了提昇成本資訊之品質而進行相關的研究(Johnson,1992, pp.27-29)。其後許多學者陸續發表相關的文章,使作業基礎成本制度的內容更為完備。

ABC制度:
「作業基礎成本會計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乃是以作業活動為基礎,而成本的累積或歸屬係以作業活動為中心,然後再依成本標的(Cost Objects, 如產品別、批次、部門)發生作業活動的量,將成本歸屬或分攤到成本標的。此種成本分攤方式,乃是「二階段分攤」,亦即將成本先分攤或直接歸屬至作業活動,再將作業成本分攤到成本標的。

  • 面對全球性競爭與快速變遷的製造/服務環境,管理者必須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更迅速地做出產品定價與組合、選擇目標顧客、產能投資、自製或外包、供應商選擇與管理…等各式管理及營運決策,以維持企業之生存或領先地位。管理人員雖然已經深刻地感受到「良好的決策須仰賴及時而正確的資訊系統予以支持」,然而,現存的會計與生產資訊往往散存於公司各系統,以不同的語言及蒐集時間各自表述,以致管理者做決策時仍僅能以片段、臆測甚至不正確之資訊從事判斷,使企業暴露於決策錯誤與競爭條件喪失之高度風險。
  • ABC的概念是以作業(Activity)為中心,將資源支出歸屬到各項作業上,再利用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歸屬到適當的成本標的,如此一來,不但解決了武斷分攤間接成本與支援成本造成之成本交互補貼而導致成本扭曲的問題,更以作業為骨幹,統一了會計與營運管理的語言。本課程宗旨即是在解決企業策略管理與營運管理方面所面臨決策資訊不正確或不足的問題,結合企業營運流程與作業等非財務資訊與成本資訊,使得營運團隊與管理團隊兩者的語言得以溝通。
  •  以流程的觀點看成本,可以幫助領導階層把成本被動地呈現在報表上,轉成能夠主動的掌握成本。成本不再只是會計上的考量,而是管理階層的應做的重要決策!

 

傳統成本計算

ABC策略性作業成本管理制度

看出花了多少錢?

預算與實際花費的差異。

缺陷:

看不出資源的實際運用狀況。

預算與實際花費落差的原因?

運用的資源是否創造真正的價值?

如何去改善流程?

看出已花費的有形與無形資源,實際上是如何運用?

找出有附加價值v.s. 無附加價值的事項

哪裡可以改善效率以及效能?

如何重新分配資源來創造最大的價值?

如何將資源運用在達成策略的相關流程上?

 

ABC制度的設計過程中,其邏輯越精巧的建構作業成本庫與其特定成本分攤基礎(即為該成本庫的成本動因)間的關係,會獲得越精確的成本數字,要設計完善的ABC制度有下列的步驟可供參考:

 步驟一、執行作業流程的價值分析(Process Value Analysis):
有系統的分析製造產品所需之各項作業項目及所創造之價值與所需之資源
成本,簡單的說就是要將有價值的作業流程分析出來,其方法為:
 1. 繪製產品製造程序流程圖,詳細列示從材料點收到成品完成之各項作業。
 2. 針對上述各項作業,分別研判是否創造附加價值,若是去除某一作業並不會降低顧客對最終產品的滿意程度而減少企業之收入,則該步驟屬於非附加價值作業。
 3. 消除或減少所有非附加價值作業。
 步驟二、界定作業成本庫(或作業中心Activity Center):
作業中心是製造程序中管理人員希望能個別顯示其作業成本的成本集結單位,而在規劃時將所有作業中心區分為四種成本層級,再去確認適合各個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動因,以作為成本分攤的基礎,其四種成本層級分述如下:
 1. 產出單位層級作業(Unit-level Activity):
係指為每一個別產品或服務單位執行作業時,所犧牲之經濟資源,其會隨產品總量通過某設施而產生,亦即成本與數量成線性正比(例如:能源、機器折舊與維修成本)。
 2. 批次層級作業(Batch-level Activity):
係指作業之資源犧牲,乃與產品或服務單位之集合有關,而與產品或服務之個別單位數無關,因此成本未必隨產品總量通過某設施而等比例產生,亦即成本與產品數量之關係是非線性,但是與批次量之關係是線性(例如:處理訂單、材料點收、下工單)。
 3. 產品層級作業(Product-level Activity)或服務層級作業(Service-level Activity):
係指為支援特定產品或服務所從事之作業因而犧牲之資源,因此成本與產品數量或批次量之關係是非線性,但是與產品總類數之關係是線性(例如:產品設計、修改產品的時間)。
 4. 設施層級作業(Facility-level Activity):
係指所犧牲之資源並無法追溯至特定產品或服務之作業,但與支援整體組織有關,因此成本與產品數量、批次量或產品種類數之關係是非線性、不明確或計算困難(例如:保險、建物之保全、工廠管理)。
 步驟三、將成本追溯至作業中心:
此步驟做法由會計帳務系統直接將製造費用及間接費用依作業中心別匯集,再將已匯集到各作業中心的成本依據所選用的分攤基礎(成本動因)使用量分配到成本標的。
 步驟四、選擇成本動因,作為分攤基礎:
成本動因資料之取得是ABC制度實施之關鍵,一般以不超過15~20個為佳,而選擇成本動因之主要考量因素如下:
 1. 成本動因與資源消耗的因果關係程度,越相關者越適合。
 2. 蒐集與衡量成本動因資料的難易程度,但若因資料蒐集成本過高而被迫採用替代性的分攤基礎時,要評估產生誤差的影響程度。
 3. 員工接受程度:成本動因資料之蒐集需靠員工填寫資料,因此必須考慮其接受程度。
 4. 資源控制之策略性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utiem31 的頭像
    ncutiem31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物流技術與管理-泡麵物流供應鏈報告

    ncutiem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