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技術係由英國人於1948年發展出來,用以在戰爭時,機場辨別敵我戰機時使用,而後由世界各國引用於不同用途。RFID 的風潮,首先是由美國最大的零售廠商沃爾瑪(Wal-Mart)率先發動,沃爾瑪要求其前100 大供應商,從2005 年起必須導入RFID 系統,以方便管理貨品進出。近年來,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的應用日益廣泛,國內、外有愈來愈來的業者開始投入這項科技的應用,尤其是以物流產業的應用最為積極,由於這項科技的應用及推行,未來勢必影響國內產業的生態。
資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是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的關鍵;從商品設計、原材料採購、半成品與成品的生産、運輸、倉儲、配送,一直到銷售,甚至退貨處理和售後服務等,在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進行即時監控,準確地及時獲取必要的資訊,掌握整個供應鏈上的商流、物流、資訊流和金流的變化,使這四種流的各個環節都協調一致、相互配合,以發揮其最大經濟效益。
RFID導入的步驟與目標:
RFID 技術演進:RFID 可以經由「RF 無線技術」與「ID 辨識」兩部分加以理解;其運用方式是利用RF 射頻訊號以無線通訊方式傳輸資料,再透過ID 辨識來分辨、追蹤、管理物件,甚至人與動物亦可被加以辨識。RFID 由感應器(Transceiver,也稱為RFID Reader)標籤(RFID Tag)兩部分所構成,透過無線傳輸,無須實體接觸即可進行資料交換,且資料交換時亦無方向性之要求。至於接收的距離遠近,則依據不同的技術而有差別。
RFID系統架構圖:
RFID 的特性:
(1)數據的讀寫(Read Write)機能:只要通過RFID Reader 即可不需接觸,直接讀取至資料庫內,且可一次處理多個標籤,並可以將處理的狀態寫入標籤,供下一階段物流處理的讀取判斷之用。
(2)容易小型化和多樣化的形狀:RFID 在讀取上並不受尺寸大小與形狀之限制,不需為了讀取精確度而配合紙張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質。
(3)耐環境性:紙張一受到髒污就會看不到,但RFID 對水、油和藥品等物質卻有強力的抗污性。
(4)可重複使用:由於RFID 為電子數據,可以反覆被覆寫,因此可以回收標籤重複使用。
(5)穿透性:RFID 若被紙張、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屬或非透明的材質包覆的話,也可以進行穿透性通訊。不過如果是鐵質金屬的話,就無法進行通訊。
(6)數據的記憶容量大。其比較表如下表所示,因此Bar Code(條碼)未來將被RFID 標籤所替代。
條碼和RFID的比較:
留言列表